瀏覽人次:
2484
工程教育認證簡報
工程教育認證簡報
一.認證工作目的:
二.接受認證可獲之優勢:
三.認證基本精神與要求:
- 教育部為增進高等教育、經濟發展及結合國際趨勢,已將中華工程教育學會所執行之「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」業已列入教育部「2005~2008 施政主軸」。
- 透過「工程及科技教育認證」推動,促進我國大學校院工程及科技學系教育品質提昇,並與先進國家之工程教育齊頭並進。
二.接受認證可獲之優勢:
- 提高本校知名度,並獲得社會認同
- 提昇教學品質,符合校院系發展目標
- 改善學生學習效率
- 優質教學:強化成果導向優質教學,培育學生升學就業優勢
- 使課程充分配合業界、研發界及國際發展趨勢需求
- 經過公正且客觀評鑑所得資料與結果,可供社會各界作為探討工程教育成果的重要參考指標
- 招生宣傳、吸引優秀學生入學
- 促使國內工程教育與國際接軌,可強化我國高等教育輸出優勢,吸引外籍學生來台就讀
- 讓國內工程領域畢業生的學歷,可直接獲得WA會員國承認,以使我國工程科系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可拓展於全球,及具備考取他國工程師執照與執業的資格
三.認證基本精神與要求:
-
學系須明訂其「教育目標」
– 學系須明訂其教育目標,這是「立系」的基礎,各學系在訂定教育目標時,除須遵循一定的程序,讓所有的教師參加外,也須邀顧問或諮詢委員,甚至是家長與學生共同諮商。 -
學系須有常設性的諮詢或顧問委員會
– 學系須設顧問或諮詢委員會,成員包括產業界和校友中的傑出人士,能定時就其教育目標、課程安排、以及相關教學事項提出建言,以維持學校與產業界間的互動。 -
建立「持續改善」機制
– 建立自主的持續自我檢視機制。受認證學系須自行建構評量方法與表格
– 受認證學系須發揮獨特的創意和想像力,不受制式表格的約束,配合本身的持續改善機制,建立自己最適用之評量方法。 -
依循AC2004+認證規範建立具特色的教育內容
– 受認證學系須依成果導向的精神,突顯各學系自有的特色,並強調工程倫理和人文關懷。 -
AC2004+規範僅為最低要求
–AC2004+認證規範所明訂的僅為基本要求(minimum requirements),各學系必須依據教育目標,再分別設定達成的項目並檢視成效。
學系須提供各課程基本資料 (syllabus)
– 如課程目標、課程大綱、課程要求、試題等,印證教育目標、教育品質,並呈現課程內容。 -
學系須提供學生學習成果之樣本
– 如試卷、實作成品、競賽成果、專題報告等。 -
學系須持續追蹤校友表現與業界反應
– 學系須藉持續追蹤校友表現,以修訂學系教學內容與方式,並須注重業界雇主的意見,以調整學系之教學方向,俾契合產業界需求。